十一假期,正是走进自然、感受乡村的好时机。在伊州区陶家宫镇,没有城市的喧闹,只有大棚中飘来的阵阵果香——红润饱满的中华寿桃挂满枝头,紫黑透亮的无花果垂坠藤间。市民游客驱车而来,拎着果篮穿梭田间,在亲手采摘中感受田园乐趣,在与村民的闲谈里品味乡土风情。
如今的陶家宫镇,正以“大棚果蔬”和“乡村体验”为特色,走出一条“产业带旅游、旅游促增收”的乡村振兴之路。
“早就听说陶家宫镇的寿桃甜,今天特意带家人来摘!”在陶家宫村三组陈大俊的寿桃采摘园里,游客李梅刚摘满一篮中华寿桃。她擦掉果皮上的绒毛,咬下一口,清甜的汁水立刻溢满口中。63岁的陈大俊是这片7座寿桃大棚的主人,种植中华寿桃已有近二十年。他引进的6000棵树苗如今硕果累累,最大的桃子能长到两斤重,个个桃大、肉厚、核小。不仅桃子有了名气,他的果园也成了游客喜欢的打卡点。
“现在不只是卖桃子,更在做‘采摘体验’。”陈大俊说,每年九月底到十一假期,他和家人从早上七点忙到晚上七点,虽然辛苦,但心里高兴。今年预计能收获二十多吨寿桃,按每公斤20元的价格供游客采摘,一天就能卖出一吨。不少游客品尝后,还会把桃子寄往乌鲁木齐、甘肃、上海、天津等地。“这样陶家宫镇的寿桃就能‘走出哈密’,也让更多人知道我们这儿可以亲手摘桃,我特别自豪。”此外,寿桃种植还带动了周边村民就业。每年梳果、施肥、修剪的关键时期,陈大俊会雇佣七八十名村民,让大家在家门口就能赚到钱,共享旅游带来的收益。
离开寿桃园,不远处村民王正军的无花果园同样热闹。40岁的王正军种植无花果已有五年,四亩地里培育了七个品种:波姬红果肉软糯、芭劳奈甜度高、紫色波尔多小巧精致,今年新引种的彩虹无花果因渐变色的果皮格外引人注目。“以前主要供应市场,后来发现游客更喜欢亲手采摘的感觉,就慢慢转向做采摘旅游。”王正军介绍,平时无花果日产量三十多公斤,市场价格每公斤50-60元,很受欢迎。眼看十一假期游客增多,他早已做好准备,重点提供采摘服务。
“第一次见到这么多品种的无花果,自己摘的果然不一样。”游客肖坤维拿着刚摘的紫色波尔多,边拍照边说,“价格合适,味道特别,带孩子来认识果树、体验采摘,比逛商场更有意义。”王正军对未来的发展充满期待:“接下来还想继续优化品种,让游客来得舒心、玩得开心,愿意下次再来。”
陈大俊的寿桃和王正军的无花果,是陶家宫镇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缩影。如今的陶家宫镇已不再依赖单一种植,而是依托945座设施大棚,构建起“四季有果摘、四季有景赏”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。
据了解,目前全镇已投产的505座大棚中,有128座果树大棚,种植车厘子、杏树、桃树等,实现春摘杏、夏品桃、秋冬尝甘蔗,四季果香不断;376座蔬菜大棚中,黄瓜、韭菜、芹菜等二十多种蔬菜长势良好,未来还计划推出“蔬菜采摘+农家饭”体验,让游客现场品尝从田间到餐桌的新鲜风味;此外还有一座养鱼大棚,为乡村旅游增添更多业态可能。
“我们不仅要让游客摘到新鲜果蔬,更要让他们感受到乡村的烟火气。”陶家宫镇相关负责人表示,接下来将进一步完善配套服务:优化交通指引,规范采摘价格,并整合周边农户资源,推出“采摘+农家体验”套餐,让游客不仅能摘果,还能学习种植技巧、品尝农家菜,把“一日游”延伸为“深度游”,真正让乡村旅游成为村民增收和乡村振兴的新引擎。
在这里,丰收的图景与村民的笑脸同样动人。63岁的陈大俊二十年如一日守护桃园,40岁的王正军五年不断尝试新品种,他们用坚守与创新,把“小果实”做成了“致富果”,还带动邻里一起就业。
从单一种植到“果树+蔬菜+养殖”多元发展,这945座大棚里,藏着乡村振兴的答案。政策支持、技术赋能、市场认可,让设施农业成为村民稳定的收入来源。这片土地的实践说明,只要立足本土、找准产业,田园就能变成“财源”,乡村振兴的路,也会越走越稳。